2023年11月19日星期日

2023年8月8日星期二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阿彌陀經》裡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阿彌陀佛的“阿”里代表著方便與智慧,道諦與滅諦,俗諦與勝諦結合。在定中奢摩他和毘婆舍那念念相續。那個叫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

方便是指大悲心,菩提心。智慧是指悟空性的智慧。

以大乘菩提心來講,去淨土是眾生沒有辦法度才會去淨土。不然會為了利益眾生而度眾生。

菩提心是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而我必須成佛來利益一切眾生。

《阿弥陀经》里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教法音-新加坡狮城论坛
(出处: 新加坡狮城论坛)

2023年8月2日星期三

分享篇 - 无我,缘起性空,无自性



小乘在悟無我的時候所悟的色蘊不是我,受蘊不是我,想蘊不是我,行蘊不是我,識蘊也不是我(五蘊不是我)就是所謂的諸法無主宰的意思。

大乘唯識的思想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承認緣起但不承認緣起性空。說的是一切唯心照,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而產生的境。

自續中觀
自續中觀所承認的諸法緣起性空說的是境與境者互相依賴,但它們有著共同的續。在這見解,比如說我專注於空性中,觀想法界清淨,那法界就會清淨了。依我觀想清淨所以法界就清淨了 - 同一個續。

應成中觀
勝者龍殊菩薩所傳的應成中觀是釋迦牟尼佛第二次轉法輪時所宣的,諸法緣起性空而無自性。境與境者互相依賴,而且各自存在,非同一個續。 比如說我專注於空性中,觀想法界清淨時,是因為我專注於空性而且心不搖動,所看到所有不好的,惡毒的,都不會被影響,所以法界清淨。但並非法界真的變清淨了。淨與不淨,對與錯都清清楚楚的,不會分不清,也不會有錯誤的知見。

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個境都是通過我們的眼根眼識看到那個境而產生不同的識與覺受。境本身沒有讓我們生歡喜或討厭的自性。 是境與境者互相依賴而產生的識跟覺受。也就是因為這諸法緣起性空無自性,境與境者互相依賴的關係(依系),我們應當看到諸法的真面目而離開所有不淨與執著。

應成中觀是比自續中觀更了意的思想。 無自性不是空性。要悟空性得先了解諸法緣起性空而無自性後來才悟空性。而悟諸法緣起性空而無自性得和大悲心,菩提心一起修。

要成佛只需要悟應成中觀。悟唯識或自續中觀不會成佛。佛沒有無明。

2023年4月8日星期六

第十九期福慧特刊

 


以下內容取自福慧特刊第十九期 創辦人:依尊慧吉祥大活佛的佛學解惑.

問:請問空性是不是最高境界?

答:依不同的宗義思想,所悟的空性都不一樣。比如唯識所悟的空性,對境與境者互相依賴的關係仍有著唯心所變,為識所現的無明,所以不是最了義的。即使自續中觀所悟的空性也不比應成中觀的了義。所以最了義的是依應成中觀的思想所悟的空性,也就是諸法緣起性空,無自性這樣的空性。而且依應成中觀的教理所悟的空性才能究竟成佛。但同樣是應成中觀,初地菩薩和二地菩薩所悟的空性仍有差別; 二地菩薩所悟的空性是比初地菩薩所悟的空性境界高,而最高的境界當然是佛。空性所成的佛是自性法身佛,但自性法身佛不是光明法身佛,光明法身佛不是自性法身佛,但兩者相融。也就是悟空性的離不開成佛的方便與智慧資糧,也就是大悲心,菩提心等方便資糧,並同時悟大悲心,菩提心等方便資糧緣起性空,無自性的智慧; 而此無自性在聖者或勝者的定中就是空性。所以要悟最了義的空性,就要依最了義的宗義思想,也就是應成中觀。

故空性不一定是最高境界,要看是依什麼學處所悟的空性,而且是不是達到最高成佛的境界。

問:小乘的出離心和大乘的出離心有沒有分別
答:小乘修出離心主要是想離開三界六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而求自我解脫。
但大乘修出離心是要離開三界六道的束縛,因為大乘有菩提心的學處,所以不會是依自我解脫生出離心;是依菩提心,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而我必須成佛來利益一切眾生,這樣的大乘出離心。尤其在密法,以四全淨的修持而修出離心,更不可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要觀身清淨,相好莊嚴,並且受是樂,是清淨的大樂。而依眾生什麼因緣我就現什麼身來度化,所以此身並沒有離開三界六道,但此心已經離開三界六道的束縛,而生自在,故稱為涅槃。

問:佛陀要弟子們進精,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有能力上的不足,這是否是業障的問題?
答:現在的末法時代,能力不足有障礙是難免的。但重要的是正面面對,把所有困難及障礙當做修行和修心的境。修性也就是這樣,我們不是要跑去哪裡修比較好,是要以佛法的智慧來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樣就能做到心法相融,快樂自在。

2023年1月23日星期一

供養嘉義道場的佛像